清風廉語
守靜處清 明察善聽
“清”和“明”這兩個字有著不一樣的含義,“清”代表著清潔、清廉、清凈,無非一個清白;“明”代表著明事、明禮、明法,無非一個明白。清白明白之人,自有清風拂面滌心,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。清明是責任、是感恩,是哀思、是心靜,是傳承、是教育。清明文化中所蘊含的清廉元素,也使越來越多的人將廉以養德視為座右銘,在清明時節追思先賢,銘記清廉。
清明典故
相傳,晉文公重耳在成為國君之前曾被迫在外逃亡,介子推在隨行的過程中立下保駕大功。重耳當上君主后要封賞介子推,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盡是小人,不愿與其為伍,便躲進深山。重耳下令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,介子推毅然赴死并留言道:“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”
晉文公被介子推的品行感動,下令每逢介子推的忌日,全國禁止焚火,百姓只能吃寒食,是為寒食節。第二年的寒食節次日,晉文公在介子推自盡的柳樹下祭祀,封此柳為清明柳,是為清明節。后因兩節相近,逐漸合二為一。
晉文公因介子推之事大受觸動,從此以后勵精圖治、勤政親民,被后世傳為佳話。介子推忠君赴義、辭官不言祿、潔身自好的氣節流芳百世,感人至深。
廉政啟示
“清明寒食好,春來百花開。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,既要把“嚴”的主基調長期堅持下去,又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。全體黨員干部不僅要在“清”上下功夫,常修為政之德,常懷律己之心,也要堅持以“明”打底,胸懷“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抱負,擼起袖子加油干。祖輩、先烈們把奮斗的接力棒交給了我們,全體黨員干部要頭腦“清醒”、是非“分明”,躬身篤行,共同營造順應新時代要求,符合新時代特點的清正之風、清明之風、清廉之風,使得黨風政風更清,社風民風更淳,萬物更加潔凈而清明。